X 关闭
这些年,许多时候我的工作是告诉台湾人“大陆其实不是这样。”
以及告诉大陆人“台湾人不全是这样”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前阵子去海峡青年论坛当嘉宾分享,分享大致全文大家可以看观察者网。如果网上大家有看到一些视频、新闻,请不要发负面感言给我(如:你是不是胖了),多谢!
一起分享的多是在大陆创业当老板的台湾人。有一个特别可爱的台湾嘉宾开头说,其实我没什么情怀,当初就是想来赚钱。是的,机会,经济发展,是很多台湾人来大陆的理由。
这导致大陆媒体问,“请问台湾青年能如何在这里实现自己的梦想”“会不会以自身经验鼓励台湾年轻人过来”时我都会愣住。
更可爱的记者朋友会问“台湾人的个人发展如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融合”。这时我不自觉想着旁边那位创业的台湾小哥,到底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?
因为我不是一个很典型的、能鼓励台湾人来这里的案例。出两本书但不畅销,在北京活得看起来“还可以”但薪资并不高。
最重要的是,我的经历没有太大的可参考性/可复制性,因为真的非常“不主流”。
2016年因为出版第一本书《台北女孩看大陆》,陆续有一些单位找我参加活动,然后有越来越多次这种场合:演讲分享、参访、座谈会等等。有几位台湾朋友曾亲眼看过我“直白温柔”的“意见表达”,纷纷对我竖起大拇指,“你好敢说喔”。
敢说,成为这些年我在“两岸圈子”的标签。但我并不是刻意的,只是觉得不吐不快,“大不了回台湾”。我并非有家业的台商,家人全都在台湾,所以实在不懂到底有什么“不敢说”的。
两岸最重要的不是意见交流吗?说话就算不中听,难不成还能诛九族?有台湾朋友跟我说过,“就算是台湾的官员,都未必能容忍你。”
我回,“该说什么就说什么,有什么容不容忍的?我不是纳税人吗?”
对不起吹嘘了。我在台湾没工作,真没纳税。但在大陆我可是个正经纳税、今年乖乖补了几百块钱的社畜喔!所以,让我叨叨吧!
在北京的“两岸圈”里面,我算是很少数的“非主流”,因為老在骂人——主要骂对台相关人员,还常常见一次批评一次。比如“你们就爱在这种‘台湾人说大陆好棒棒’的同温层打转”“到底有没有好好做工作,去接触真正的台湾小朋友啊”之类的。(此处穿上防弹衣:并非在说其他台湾人不爱说实话,只是每个人个性不同,多数台湾人个性也不爱争辩。)
我猜他们一开始的反应是,竟然有人参加活动时讲话这么不中听?但我是女生,二十几岁时也还挺天真可爱,这帮北方直男大概抱持“姑且容忍”的心情。
没想到后来几年,他们发现这家伙还是一如往昔,讲出的话不好听但没恶意、倒也有些道理。于是这样的“非主流”,让我受到许多人的包容与帮助,并坚持初衷到现在。
看到这里,善用百度的读者朋友已经拍案跳起来,“骗子,你在媒体上的发言超正能量!”
拜托,那是公开场合、并且经过记者筛选过的问题,以及编辑成果!参加活动时,最怕碰到台湾记者,因为太爱问政治了,我只能傲娇地昂首,回答出让台湾记者翻白眼的答案——“政治问题不好说的啊~~今天不说政治喔!”
我在大陆的发展故事,有太多只能写在我自己的这片园地,不能发上官媒。
在写两岸关系的这条路上,正因为能设身处地了解两岸民众生气的点、在意的点,我会感觉自己台湾和大陆都各沾一点、但两边都不太“纯粹”。
这些年,很多人鼓励我“一定要持续写下去”——这么鼓励我的,很多时候是被台湾视为“具备侵略性”“只会打官腔”的大陆体制内人员。
这些年,我跟大陆对台相关人员相处,当面批评的次数绝对比称赞的次数多很多、很多、很多。
也正因为如此,我切身体会到不同于一些人的想象,很多大陆体制内人员不是那么固步自封,不是全然高高在上、自以为是。
撇除因为个人兴趣而坚持至今的自媒体写作和两岸交流活动,我的职场经历对想来大陆的台湾学弟妹也没太大参考价值。
我在香港媒体待了七年,然后在去年,到大陆媒体。在大陆的传统新闻媒体领域,这些年我碰过的台湾从业者不超过5个,包含我自己(台媒外派在这里驻点的台湾记者不在此列)。第一是薪资沒有吸引力,台湾传媒人更倾向去大厂做运营,第二是有一定敏感度,一旦“出错”会很麻烦,至今多数大陆新闻媒体仍不太会招聘台湾人。
在新闻领域,相较其他台湾和大陆记者,我又成为一个“四不像”的存在。
在历史观的维度上,大陆同行不用说,台湾一些优秀的资深记者不光能铭记历史,更有着比一般台湾民众厚重的历史传承情怀。我刚入行时不光是个不懂历史、永远在估狗的笨蛋。比如,汪辜会谈是哪一年的事情啊?
(附注:入行好多年后,我的这篇文章中国人这道“送命题”被一位台湾资深两岸记者肯定时,我高兴得跳起来)
刚进入媒体的那几年,我从参考资深记者如何写稿、依样画葫芦开始,并疯狂看书补充知识。我的工作生涯里,去除之前的老板愿意教我之外,我特别有成就感的就是跟台湾同事瞎扯大陆人想啥(代表大陆人民发言)、以及跟大陆同事科普台湾人想啥(代表台湾人发言)。
那几年是互联网大厂的爆增期,一眨眼,许多熟悉的人都去了大厂挣更高工资,而我还在传统媒体。我觉得自己找到了舒适圈,在能养活自己、吃喝旅游之余,静下心来观察社会。
在大陆长期从事新闻媒体的经验,我无法分享在Youtube上,但至少让我可以跟台湾朋友乱吹牛。
比如,不同时期的“界线”会不一样,有时这么写可以,有时这么写就“敏感”了。有些台湾朋友以为的敏感话题——拜托,其实没大事好吗!
漸漸地,会有台湾同行问我大陆的热点、这个新闻大陆社会怎么看⋯⋯
我在大陆的发展,只是选择自己能做得稍微像样一点的工作,就这样被推着走。
没有太多专业素养、更非天资聪颖的我,因为愿意了解、没有丧失对这片土地的好奇,因为还是愿意花点时间坚持写稿(被骂写得烂也要继续写),获得了一些肯定与机会。
海峡论坛上大陆记者问,你的文章能告诉台湾年轻人什么?我说,当他们在大陆感觉很不如意的时候,能翻翻我的文章和书吧。
也有记者问我会不会鼓励台青来大陆发展,我说会的。沒有多高大上的理由。只是因为没有语言障碍、融入门槛相对欧美日韩低许多,不论会不会留下来、开不开心,都是一个人生经验。
而你不会知道,你会在一片自己认为陌生、没有人脉的土地,创造出怎样独一无二的经验。
我不是大陆官媒上报导的“主旋律台胞”模样。
我从小没有受到什么“大中国教育”,家里人也并非有多厚重的中华民族情怀。我父母影响我的,仅止于听到“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”这句话不至于跳起来骂人(毕竟在我小时候,“中国人”这一个词台湾社会也不会这么敏感)。
有件事情我以前写过,在现在的语境下不太政治正确,但不管啦再写一次。
那时我刚来北京读书,老师在介绍我时说我是“中国台湾”的,当时怎么听怎么怪啊(那是个字幕上出现“中国台湾”台湾民众会大惊小怪的年代)。我说,也可以叫我“中华台北”谢谢。
大陆同学们全笑出来,哗啦哗啦鼓掌欢迎我。
开学后,我看“快乐大本营”来认识大陆明星,为了深入了解大陆也看了乡村爱情故事。我的河南室友那时总在宿舍鄙视我的品味,台湾青年竟然看这玩意儿!
我就是从什么都不懂的傻样,在很多人的容忍下成长,走到现在。
X 关闭